夏季是各種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出血熱、風疹、甲肝、結核病、細菌性痢疾、麻疹、水痘、乙肝等。這些傳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傳染病,可通過空氣、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學校是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現傳染病會較容易傳播,將對廣大師生的工作和學習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全校師生有必要對夏季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所了解,以便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一、 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別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現,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動物中廣泛分布,并也能在動物中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動物死亡。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發,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于人之外其他動物中的確鑿證據。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主要侵襲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的天然宿主之一。
流感主要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咳嗽及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通過接觸表面沾有病毒的物件后再接觸口鼻而染病。
流感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主要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時應戴上口罩,以免傳染他人;增強個人抵抗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在流感流行季節前可接種流感疫苗。
如果你身體強健,即使正藉流感高峰期,仍不一定會感染。不過,有很多禁忌,很多人都不為意,如果你樣樣錯誤都犯齊,說不定會自招感染危機。這些易被疏忽的禁忌包括:
經常吃煎炸食物,關窗閉戶保溫,切勿吃藥消除病癥就當痊愈,少吃肥膩食物,洗澡洗頭慎防著涼。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傳染源: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癥狀 :臨床特征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體溫可達39℃以上,并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藥物預防:可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6天。治療: 癥狀輕者一般家庭隔離,保護口腔衛生,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飲食。重癥者住院隔離治療,早期藥物治療可試用病毒唑、干擾素等,可用抗菌素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有并發癥如睪丸炎、胰腺炎等按臨床要求治療。
三、出血熱
不同性別、年齡、職業人群對流行性出血熱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觸機會不同,在男性青壯年農民發病較多,男性約占2/3左右,16~60歲年齡組人群占發病數的90%。農民發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區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另外,近年來我國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強度上升明顯,城市居民中的發病數升高。
出血熱預防措施:防鼠滅鼠 偵察鼠情,采取藥物、器械等多種方法滅鼠。環境治理。預防接種。
四、風疹
風疹是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多發。通過空氣飛沫進行傳播。風疹多感染幼齡兒童,但在學校等易感人群較集中、環境較擁擠的場所,可出現暴發流行。病后有較持久的免疫力。
風疹以低熱、全身皮疹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皮疹于發熱后很快出現呈紅色或淡紅色斑丘疹,多見于面部及軀干。皮疹2~3天消退,一般不遺留色素沉著。
風疹的綜合預防措施:教室及集體宿舍內經常通風換氣,促進空氣流通,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先手,不要共用毛巾。注意均衡飲食、加強運動鍛煉、充足休息、減輕壓力和避免吸煙,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在流行期間避免前往空氣不流暢的場所,減少學校大型集會活動。接種風疹疫苗,保護易感人群。
五、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甲肝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腹痛、肝區痛、腹瀉、尿色加深、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
甲肝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由糞--口途徑進行傳播。帶有甲肝病毒的糞便污染飲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以引起流行或暴發,而日常生活接觸多為零散發病。
甲肝是一種自限性的急性傳染病,多數病人不需特殊治療可完全康復。甲肝病人早期應積極進行隔離,治療原則以足夠的休息、適當的營養為主,輔以相應藥物,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和對肝臟有損害藥物。飲食上予以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為宜。
預防措施:搞好飲食、飲水衛生。注意個人衛生。有肝炎流行時,勿辦酒席。早發現、早隔離、早處理。及時接種疫苗。
六、結核病
結核菌可通過咳嗽、打噴嚏 、大聲說話等方式經鼻腔和口腔噴出體外,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病、腦膜結核等,不具有傳染性。傳染性肺結核傳染性最強的時間是在發現及治療之前。當肺結核病人治愈后,就不再成為傳染源。所以應當重視早期發現和正確、及時治療,以減少傳染源。
防治結核病措施:發現肺結核病人后,及時正確地進行抗結核治療,治愈病人。卡介苗預防接種。
七、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本病是由痢疾桿菌所致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多見于夏秋季,但常年皆可見散發病人。細菌侵入人體腸道后,可引起大腸粘膜充血、水腫并形成潰瘍和出血。
乙狀結腸粘膜化膿性潰瘍性炎癥為其基本病理變化。大部分人感染后經過1-2天的潛伏期可出現急性腹瀉發熱腹痛粘液便和膿血便。病人常有里急后重感覺,在急性期可從糞便分離出痢疾志賀氏桿菌。里急后重指下腹部不適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無法一泄為快,它是痢疾的主要癥狀之一。
痢疾病人和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通過水、手、蒼蠅而經口傳染,潛伏期大約為1-2天。
抗生素治療細菌性痢疾效果很好,國內外資料均顯示志賀菌屬對多種抗菌素耐藥。細菌性痢疾感染后治療不徹底易形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極易發作。細菌性痢疾感染后要注意護理,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多飲開水,飲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面條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脹,切忌過早的給予有刺激性或多渣滓食物。有嘔吐、失水、高熱者,需給予靜脈補液,也可給予患者口服補液鹽。慢性菌痢患者尤需注意個人衛生,并加強免疫力。
為預防細菌性疾疾的發生必須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喝開水,飯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隨地大小便。注意食品必須新鮮,做到生熟分開,防治蒼蠅叮爬食物,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凈,等等。同時強調得病后要及時就醫治療。
八、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多為幼兒。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末春初為多見。傳染性很強,容易在學校、幼兒園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流行和暴發。臨床表現以發熱、流涕、咳嗽、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柯氏斑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為主。
典型麻疹的臨床過程可概括為“燒三天,出疹三天,退熱三天”,潛伏期約10天。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目前國家采取以預防接種麻疹疫苗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麻疹患者要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防控措施:管理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接種麻疹疫苗。
九、水痘
水痘是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傳染性。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也可接觸污染的用物間接待染。
本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主要為2~10歲的兒童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預防措施:保持教室、宿舍內外環境衛生和空氣流通;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勤曬衣被,多參加戶外活動,增強身體素質 ; 少去人群密集空氣不流暢的公共場所; 水痘傳染性強,患病學生應及早隔離治療,至所有皰疹干燥結痂脫落為止。接種水痘疫苗。
十、乙肝
乙肝慢性患者和肝癌病人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而每年僅此醫療費用就耗資達五百億元,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種乙肝疫苗,而且保護率達95%。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母嬰傳播;經血液傳播;乙肝不會由一般社交接觸傳播:如共用辦公用品、一起游泳、擁抱握手、共用衛生間等。雖然乙肝是一種危害很嚴重的傳染病,但還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每個人都掌握預防乙肝的知識,并認真去做,就可以把感染乙肝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預防措施: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不接觸未經嚴格檢驗的血液或血制品;注射時堅持“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不使用消毒不嚴格的醫療器具進行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