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11日,臺灣文化城市規劃學院陳明竺教授來我校進行為期三天的學術交流活動。陳教授本次來校活動安排密集,內容豐富,雙方積極尋求合作辦學的契合點。
4月9日上午,“建筑與規劃學院3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研討會在建筑與規劃學院會議室召開。臺灣大學陳明竺教授、校領導及建筑學院教研室主任以上人員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校長石曙光主持。
會上,陳明竺教授對我校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三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習實踐活動以及與臺灣院校的交流活動分別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并提出了“危機感”、“做實務,做到務實”、“路徑圖”、“學程”、“系主任=經理人”、“都市=交響樂”等全新概念,使與會領導和教師在思維和創新領域受到啟發,為我校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提供了理論借鑒。隨后,學校領導和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與陳教授深入探討了學術專業及利于學院發展的相關問題,陳教授都悉心地解答并提出建議。
4月9日下午,公共藝術學院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研討會在公共藝術學院會議室舉行。陳明竺教授、校領導及公共藝術學院教研室主任以上人員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校長石曙光主持。
會上,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雷雨霖首先對該院環境設計、風景園林兩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色做了總體介紹。接著,環境設計專業室內方向負責人王曉輝,景觀設計方向孫楊,風景園林專業劉汝晶分別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作了詳細匯報。匯報后,陳明竺教授對公共藝術學院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與我院老師對環境設計專業、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建議在課程建設上要有創新性,建議成立課程委員會,聘請校外公司人員兼職,進行課程設置,盡量與就業單位做到無縫對接。
4月10日上午,學校“兩岸高校交流研討會”在行政樓三樓會議室召開。陳明竺教授、學校領導、文創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建筑規劃學院的相關人員、教務處、學生處、外事處負責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由石曙光校長主持。
會議主要圍繞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及兩岸交流等問題,與陳明竺教授進行深入探討、交流。會上,陳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文化大學在兩岸交流方面的情況,以及目前臺灣大學接收大陸學生的情況;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大陸和臺灣高校進行交流的政策;并介紹了與臺灣大學可以開展的學期交流和暑期研修等交流項目。最后陳教授希望學校能夠分步落實實施方案,并建議學校組成代表團赴臺實地考查,并擬訂合作院校,重點考察合作院校的軟硬件設施,同時為派學生交流做好前期調研和準備工作。
4月10日下午,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在行政樓三樓會議室舉行。蒞臨論證會的專家有:陳明竺、張彬彬、宗世英、張英杰、盧春林、王敬、徐毅鵬、孫寶慶等。會議由石曙光主持。
會上,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負責人對環境設計專業和視覺傳單專業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作了詳細匯報。兩組專家對兩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別給予了肯定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意見和建議,學校領導對專家組的意見表示贊同。文化創意產業院學院將會按照專家組的意見建議做好落實工作。
4月11日上午,“臺灣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現狀及發展趨勢”座談會在行政樓三樓會議室召開。學校領導、相關部門和各學院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石曙光院長主持會議。
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合理定位民辦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教學與學生管理機制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我校在根據自身發展的前提下,積極向外學習,不斷探索。
會上,陳明竺教授對臺灣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現狀及發展趨勢做了詳細介紹。他說:“知識是重要的,應用知識更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生產實踐更加緊密地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這樣,就引發了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要求從業人員不僅具有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應用知識就顯得格外重要。
最后,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對陳明竺教授所闡述的觀點表示肯定,并在今后的教育中,努力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專業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4月11日下午,公共藝術學院“關于臺灣大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公共藝術類人才培養與就業趨勢報告會”在公共藝術學院報告廳舉行。學校領導、相關部門和各學院主要負責人及建筑、藝術學院師生參加。會議由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雷雨霖主持。
會上,陳明竺教授以自己親身經歷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建筑學、城市規劃的理想之路,以告誡學生們未來的事業生涯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能靜下心,認真的、勤奮的、刻苦的、多鉆研、多創造,那么我們離夢想也就會近了一步。會后,陳教授又和同學們進行了近距離的交談,場面熱烈有序。對于同學們提出的關于專業知識的問題,陳教授都給予了認真回答。
陳明竺教授在我校所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產生了良好效果。幾天來,通過與學校領導和多個分院師生接觸,廣泛交流,溝通情況,相互認知,取長補短,尋求合作契合點;各分院師生汲取新觀念,思考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人才創新途徑和方法,同時也為兩岸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提高雙贏,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