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營造學術氛圍,加強建筑與規劃學院學術活動建設,促進學術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建筑與規劃學院于9月19日下午在分院報告廳舉辦了本學期第一場學術交流報告會。此次交流會邀請了長春工程學院設計研究院院長王麗穎教授作《國內外低能耗建筑技術對比研究》的專題演講。參加學術會的有建筑與規劃學院院長何巖、副院長張蕾,建筑設計教研室全體教師以及建筑學專業大一至大四全體學生。講座由張蕾副院長主持。
王麗穎教授在演講中首先介紹了建筑節能的發展歷程,共分五個階段。1996年之前,節能的耗熱量指標為27.6W/㎡;1996—2005年,節能的耗熱量指標為21.7W/㎡;2005—2010年,節能的耗熱量指標為17.4W/㎡;2010—2014年,節能的耗熱量指標為15.9W/ ㎡;現在至未來,要達到“0能耗”。由此可以看到,這些年來我國在節能研究方面是不斷在發展進步的。王教授還介紹了長春工程學院與德國奧爾登堡科技應用大學的合作,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申請了“21世紀中國北方節能建筑的研究”課題,并被列為“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王教授以國外案例講解了被動式建筑的起源:被動式建筑的概念是由瑞典隆德大學的Mr.Bo Adamson教授和德國達姆斯塔特房屋與環境研究所的Mr.Wolfgang Feist博士在1988年提出來的。1990年,世界首座被動式建筑在德國達姆斯塔特建成。王教授介紹說,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指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通過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能更高的圍護結構,采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并能滿足綠色建筑基本要求的建筑。
王教授還強調了超低能耗建筑在研究中的重點與難點:一是圍護結構的構造優化及EPS模塊保溫材料應用技術研究。被動式房屋應有包繞整個采暖體積的氣密性外圍護結構,這層圍護結構中應有連續完整的氣密層。EPS模塊內外表面有均勻分布的燕尾槽,四周邊有梯形插接企口,能夠解決氣密層的問題。二是建筑室內熱環境達到最佳熱舒適度要求的關鍵技術研究。無熱橋設計,主要解決外墻內表面溫度與與室內溫度的溫差不大于3度問題,窗框采用高性能門窗密封材料,K小于0.8Low-E玻璃,窗臺內側鋪設防水隔氣膜,外側鋪設防水透氣膜。三是太陽能利用及通風技術研究。冬季極大的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被的熱回收通風系統,必須有至少 75% 的熱回收效率。
通過王教授例舉的豐富實際案例,我們對被動式建筑的特性有了深刻的印象,開拓了專業視野,強化了對學習專業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及學生的設計作業都有新的認識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