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學校“三個三”發展戰略部署,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增強整體科研實力,推動學校科研水平邁上新臺階,近日起,學校科研處牽頭,各學院(部)相繼組織承辦學術交流系列活動。官微特開設專欄,連續刊載2025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動,為教師們搭建學習平臺,也為學校教育教學創新注入新活力。第四期由公共藝術學院承辦。近日,公共藝術學院邀請吉林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澳門城市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唐曄教授作“在持續變化狀態中的設計邏輯——建筑空間的‘在地性’思考”專題學術講座。學院全體教師與部分專業學生參加。
會議伊始,唐曄進行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并通過長春水文化生態園、長拖1958工業遺跡公園、長春一汽園區等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引導大家對其背后的藝術設計邏輯進行思考。圍繞“場所的表達-文化內涵的在地性”“可持續性的應對-社會屬性的在地性”、“文化與原生的傳承-形勢語言的在地性”、“時空的解構-概念思維的在地性”四個方面展開講述。
在講座中,唐曄根據時間脈絡為我們梳理解析大量案例,例如: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建筑設計作品、梅爾尼科夫設計的羅斯科夫工人俱樂部、蘇維埃宮與都市摩天樓、伊歐凡設計的巴黎博覽會蘇聯館、莫斯科七姐妹建筑、北京電報大樓、華沙科學文化宮等。通過案例來體會“文化內涵的在地性”。隨后,唐曄先后介紹并賞析了福建寧德的竹管垅茶青交易市場設計案例、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設計的甘多小學以及越戰紀念碑的案例,通過利用當地材料與技術,不再以“功能”為唯一出發點,將特定場地與地域文化作為空間設計生成的回應。最后,唐曄教授對自己實際項目《延邊州三合鎮北興村泉水屯》進行分享,同時作為今天學術交流的總結。
在互動環節,現場師生們的交流分享氛圍極其熱烈,大家暢所欲言,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唐曄為大家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與師生深入溝通和交流,使大家受益匪淺。
通過唐曄充實的數據研究與豐富的案例分析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唐燁從文化內涵、社會屬性、形式語言、概念思維四個方面共同探討了建筑空間的“在地性”思考,這種觀念的碰撞為我們未來在環境設計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語境中尋找了新的可能性!
撰稿:公共藝術學院、科研處 編輯: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