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AI時代發展潮流,提升學院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建筑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3月18日上午,學校建筑與規劃學院在JZ402(智慧教室)舉辦主題為“AI設計技術與應用探索”學習交流會。建筑學專業張軼稀老師作主題分享,學院全體教師參加。
分享內容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與建筑設計領域的交叉融合,通過理論解析、案例演示與互動討論,為在場的教師揭開了AI繪圖技術的神秘面紗,并探討了其在設計領域的實踐潛力。
一、從底層邏輯到工具實踐:AI如何重構設計流程?
張軼稀以“生成式AI如何理解人類設計意圖”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解析了AI繪圖的基礎邏輯。他通過對比傳統設計流程與AI輔助設計的差異,指出AI技術的核心在于“數據學習-模式提取-創意生成”的循環框架。AI并非替代設計師的創造力,而是通過海量數據訓練,形成設計語匯庫,幫助設計師突破慣性思維,快速探索多元可能性。
根據設計專業需求,張軼稀重點介紹了開源工具Stable Diffusion(SD)的不同版本及其適配場景,從基礎版SD 1.5的通用性模型,到針對建筑設計優化的ControlNet插件與LoRA微調技術,再到可精準控制空間尺度的SDXL版本。
二、建筑與環境場景應用:效率提升與創意激發。
在案例分享環節,張軼稀展示了多個AI輔助建筑設計的實踐項目:例如多層建筑立面的生成,通過給定特定的建筑風格的詞匯,AI可自動生成相應風格的立面效果;高層商業綜合體立面設計,結合Grasshopper等工具,AI能快速生成符合結構力學與美學要求的立面方案;鳥瞰圖生成,給定模型圖、意向圖參數,AI可輔助生成鳥瞰圖。AI的真正價值在于將設計師從重復性工作中解放,讓我們更專注于概念推敲與人文思考。
三、思辨與碰撞:技術邊界何在?
自由討論環節點燃了全場氛圍。老師們圍繞AI設計的實際操作、生成圖像的精度控制、以及AI在設計流程中扮演的角色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通過此次學習交流,學院教師體會到擁抱技術變革的重要性,未來已來,與其焦慮被AI取代,不如成為駕馭工具的人。設計類專業的核心始終是“解決問題”,而AI將是新一代設計師手中最強大的思維加速器。學院后續將開設AI設計工作坊,持續推動前沿技術與學科建設的深度融合,為培養以應用為主的復合型設計人才提供新動能。
來源:建筑與規劃學院
初審:栗勇澤
復審:袁藝
終審: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