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學校“三個三”發展戰略部署,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增強整體科研實力,推動學校科研水平邁上新臺階,近日起,學校科研處牽頭,各學院(部)相繼組織承辦學術交流系列活動。官微特開設專欄,連續刊載2025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動,為教師們搭建學習平臺,也為學校教育教學創新注入新活力。第六期由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承辦。近日,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邀請長春工程學院王文忠教授作“自主作業機器人技術”專題學術講座。學院全體教師與22、23級機器人工程同學參加。
講座伊始,王文忠深入剖析了自主作業機器人技術。他提到,機器人作為多學科交叉的智能系統,依據ISO標準分為工業、服務和醫療機器人三大類。傳統工業機器人雖在高精度控制裝備領域表現出色,但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其流水式、模式固化的作業方式逐漸難以滿足現代生產需求。智能協作工業機器人應運而生,其不僅需具備強大的可控性和靈活性,更要擁有類人的認知和學習能力。
在介紹自主作業機器人系統構成時,王文忠詳細講解了執行、感知、決策、軟件、通信、能源和安全這七大系統。此外,他還闡述了自主作業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原理,強調感知、認知、控制和人機交互等多種技術的協同支撐,使機器人具備“自主決策”能力。同時指出,該技術正朝著具身智能方向發展,具身智能賦予機器人物理實體,使其能在現實世界中執行指令、與人類互動,在感知、決策和行動能力上實現了全面提升,且在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前景廣闊。
在場景應用方面,王文忠對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空間環境下的機器人應用進行了區分。在結構化環境中,機器人主要通過-規劃-控制的思路解決軌跡決策問題;而在非結構化環境里,研究重點則是如何實現人機協同作業、提升機器人自主作業能力等。談及自主作業機器人產業鏈,王文忠將其劃分為上游基礎組件、中游技術核心和下游應用場景等環節,形象地比喻為“從大腦到身體,再到應用”的完整體系,涵蓋核心技術研發、硬件制造、軟件與硬件連接、產業應用以及支持系統等關鍵部分。他提到,具身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機器人在柔性場景的應用,多地也已發布相關發展計劃和方案,如深圳和北京,致力于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不過,他也指出,當前具身智能發展仍處于萌芽階段,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關鍵零部件不成熟、大模型在任務理解和執行規劃方面的不足等。
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為師生們提供了自主作業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知識,拓寬了學術視野,激發了大家對相關研究的興趣。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不少師生表示收獲頗豐,期待未來能開展更多類似的學術活動。
撰稿: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科研處 編輯:曹印